新手上路 - 加入桌面 - 加入收藏 - 推荐给好友
  • 会员资料快捷搜索:
当前位置 -> 主页 -> 婚姻物语 -> 爱情的悖论

爱情的悖论
来源于: 15904会员



读过《红楼梦》的普通人都能认识到:以林黛玉的脾气,不管嫁给谁,谁也吃不消;以贾宝玉的风流,不管娶了谁,谁也不能痛快。曹雪芹偏偏将这样两个人编排在一起,文学作品要塑造的就是这种现实生活中最极端的矛盾冲突。这是一个创作常识,但是到了水平高的学者那里就是跟老百姓的认识不一样,前两天在中央十台听余秋雨先生点评《红楼梦》,提到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包涵着两难命题(宝黛二人到底该不该结婚?),《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因为存在着一个爱情的悖论。

从《红楼梦》到《围城》

    用两难命题和爱情悖论来概括《红楼梦》的伟大,余先生将大题做小了,接下来更有意思,余秋雨同志又引用黑格尔的文学审美标准来批判当今中学生写作的命题作文的缺陷,又将小题做大了。这也许就是余秋雨的高明之处,以一种学贯古今中西的姿态给那些所学尚未贯穿古今中西的后进们带来一丝新奇的感受,中间还掺杂着一点文人的诙谐。你没看见那些台下的听众都在抿嘴乐吗?连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也忍不住乐了!
老婆听得正感兴趣,问我乐什么?我说如果以两难命题和爱情悖论来概括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就的话,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红楼梦》,而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部说不清楚是否伟大,但是绝对称得上经典的著作。钱钟书对爱情与婚姻的描述已经成了经典: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悖论就在于,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离不开这座城池?

    提到《围城》,提到爱情,提到男人和女人,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围城》里的方鸿渐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男人?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答案,根据著作本身的情节结构去推测,方鸿渐是不是好男人也许不决定于他自身,而是取决于他身边的那个女人是谁!所以在当代很多未婚女性的眼中,有一个关于好男人的悖论——好男人怎么都是别人的老公?
其实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成其为男人,好男人的标准是女人制订的,因此,好男人实际上是好女人培养出来的,如果说别人的老公是好男人,那是别人的成就,你自己干嘛去了?

从《金瓶梅》到《唐潢》

    爱情的悖论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现实生活中也有。比如说有不少当代时尚美女,在不断流动的状态下同时与N个男友保持着亲密接触,这些男人就像一道选择题中的ABCDE,是备选答案,如果要问答题标准如何?除了《金瓶梅》里王婆向西门庆介绍的“潘、驴、邓、小、闲”五条标准之外,一定还要加上“最重要”的一条:他要永远全心全意只对我一个人好!(徐公子注:潘——潘安,貌胜潘安的帅哥;驴——猛男,这家伙体格真驴;邓——邓通,坐拥铜山的款爷;小——温柔,软款忍耐体贴入微;闲——浪漫,有闲情逸致陪你胡闹。)
这里的悖论就在于:世上不是没有这种男人,尽管他们比大熊猫还要珍稀!但是这种男人恐怕不应该属于那种女人。对于此类时尚佳人,一般普通男人又是收拾不了的,能够与她们棋逢对手的,要么就是《金瓶梅》中的西门庆,要么就是拜伦笔下的唐潢。不过她们最初想要的肯定既不是西门庆,也不是唐潢!时尚又回归到古典,这是爱情在时间上的悖论,至于《围城》中的困局,是爱情在空间上的悖论。
股市中的投资者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赚钱;股市的社会功能也很单纯,就是一种投资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股市要服从的“时尚”标准却很多,要帮国企脱困,要解决银行的资本金充足问题,要挽救券商的困局,投资者需要顾全大局,又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奉献的精神,又要从发展中理解市场问题。可惜的是,股市中没有西门庆,也没有唐潢。


    唐潢的爱情故事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唐潢虽然不断变换着爱情的对象,但是每一次都是那么投入,俗话说文如其人,《唐潢》是拜伦写的,拜伦也是个风流人物。当代的时尚爱情继承了唐潢的特点,不过继承的不是唐潢执着的浪漫风格,而似乎是一种执着的功利主义。这很像在炒股,我们不断变换着炒作的对象,但每一次都是那么投入。


从弗洛伊德到荀况

    提到人的感情,提到悖论,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弗洛伊德,一个对人的情欲世界做了深刻剖析,但是理论本身又充满悖论的人。
弗洛伊德在剖析人格的多重结构时,将人的自我意识划分为“原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其中“原我”指的是内在的本能冲动,“超我”指的是外生的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自我”指的是在“原我”与“超我”共同约束下人正常的意识状态。这很像一种世俗的爱情!
“原我”的爱情是一种理想中的完美放纵状态,随我所欲的,“超我”的爱情则是冷冰冰的世俗择偶标准,有一二三四五六的。我们每个人所能享受的就是这二者之间的“自我”爱情。这恐怕是爱情悖论的起源。(徐公子注:弗洛伊德没有这么总结爱情,以上观点是我的杜撰。)

    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必然会得出悖论,因为他的理论本身就有内生矛盾。弗洛伊德强调“原我”是一切意识现象的内在推动力,却忽视了人的主观意识,虽然指出“超我”存在于社会,但是这种“超我”似乎是凭空产生的,由上帝创造的!(徐公子注:西方很多思想家都有这个毛病。)他的悖论在于:既然人的本能欲望是内在的一切推动力,那么在这种推动力之下构成的人类社会,“超我”从哪里产生呢?比如说“恶”是一切根源,那么抽象而纯粹的“善”从何而来?
最早解决了弗洛伊德悖论的人不是后代的学者,而是比弗洛伊德年长二千一百多岁的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当初读弗洛伊德理论时,就觉得这是荀况“性恶论”一个不完整的翻版。但是我敢肯定,弗洛伊德不是因袭荀况,因为他几乎不可能读过《荀子》这本书。
荀况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并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人生而有欲”,这是“原我”;“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这是“原我”不受约束发展的后果;“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这是“超我”的社会起源;“使欲不必穷乎物,物不必屈于欲”这是现实生活中“自我”的状态。以上观点皆来自于《荀子》“性恶”、“礼论”两篇。



    如果剔除荀子的“王道”思想,将“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理解为个体本能欲望在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会自发的形成一种原始的“利益均衡”状态,人类社会意识的主动反省,会将这种“利益均衡”状态总结为一种自觉的共同行为准则,并且这种“准则”会随着时代与历史的不同而改变。这不仅是弗洛伊德“超我”的来源,而且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标准、法律规范、民主制度的起源。于是,荀况从另一种高度解决了弗洛伊德关于“原我”与“超我”之间的悖论。(徐公子注:后代学者之所以倾向于将荀子归于儒家,一方面是因为荀子具有儒家所共同的“王道”思想;另一方面是因为宣扬“性恶”的荀子与宣扬“性善”的孟子一样是宣扬“礼义教化”的,所区别的就是荀子认为性恶所以需要用礼义来教化,而孟子则认为性善所以可以用礼义去教化。殊途同归,反正是一回事,这算不算一种悖论在另一种境界上的解决呢?)

从庄周到鲁迅

    说到悖论的解决,好像仍然是个悖论,因为如果能够解决,原命题就不能称之为悖论。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可不可能存在一种完美的股市理论?姑且不讨论这个问题在未来可不可能,因为它不是经济学范畴的,而是哲学范畴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真的是存在一种完美的股市理论,那么不论是谁,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超额利润,而大家投资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超额利润。
现在关于证券价格决定的理论越来越倾向于预期现金流的假设,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观点。假如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就意味着两点: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就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如果市场是无效的,那么这个理论又有什么意义?巴菲特等人先假设市场“应该”是有效的,然后在“暂时”无效的状态下寻找获利机会,投资大师的做法突然使我想到了一位思想大师——庄子!



    关于庄子有一个传说:庄子看见一棵树,因为不成材而长久,这叫做无用而寿,庄子又看见一只公鸡,因为不会打鸣被人杀了下酒,这又叫做无用而夭。有人问庄子,那你觉得做人应该是有用还是无用呢?庄子回答:“在有与无之间!”浅薄的人听了之后一定认为庄老先生在诡辩,但我想沃伦-巴菲特一定不会这样认为。

    关于庄子,鲁迅先生有一句评价“先秦诸子的文章,唯庄子最佳!”。关于爱情,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这也许是他唯一的关于爱情的著作——《伤逝》,这是一篇让人看了三天都笑不出来的爱情故事。大多数人的爱情著作,如果是喜剧自然不用说,如果是悲剧,那爱情本身起码也是美好的。可是在这篇散文中,爱情不是美好的,而是虚无的。简单的看,这就是一个“贫贱夫妻百事哀”社会写照,我们身边有的是这样的故事;如果再说的文雅一点,那就是“爱必须有所负累”,这肯定是已经解决了温饱的同志的观点;再说的直接一点,那就是“爱情必须有所依托,而且爱情不能依托于爱的本身,必须依托生活中其它的真实的东西”,抽象的爱情是不存在的。


    前两年读过一位西方学者的著作,书名叫做《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作者应该是凯恩斯主义的信徒;无独有偶,大概在同一期间著名的投机家乔治-索罗斯也写过一本书,书名好像叫做《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索罗斯应该和凯恩斯派学者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这两个人都非常精确地预言了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阶段的到来,应该说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
    有一个问题令我非常不解,既然这些优秀的分析家们能够看到资本制度的缺陷,而且能够通过这些缺陷分析到未来会产生的问题,但是,他们却仍然坚持相信建立在这一切之上的经济学伦理是完美无缺的!
这就像我们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几乎从未亲眼见过完美的经典爱情,却坚信这一定存在,而且一定可以圆满。你说这是悖论吗?恐怕问题没这么简单。完美的爱情无论存不存在,但在追求爱的人的心目中,它必须存在!
 
 
爱情的悖论 - 有 15 人参与评论

 昵称: 游客 - 4819130  
  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想这只是作者的部分篇章吧,好象不是很完整,能否继续呢...
 昵称: streamlet - 4819130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哲学性的话题,从文学角度来看,众多典型极端的矛盾才能成就一个精彩的文学作品,是“矛盾”成就了优秀与不朽!
而人自身,相对于整个社会,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矛盾结合体,正如弗洛伊德提出的“三我”,“自我”是“原我”与“超我”揉合出来而形成一个个真实的正常人(社会人),相继衍生更多更小的矛盾,就象一棵树的茂盛与否一样,矛盾越多,树杈自是逾多...
关注矛盾,无论是个体还是一个社会现象,或整体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昵称: 城市男女 
  好文章我喜欢
 昵称: 老牛 
  我还是觉文笔够犀利,不过我还是拿着面包拉着妹妹走就行了.
 昵称: 13563 - 1113563  
  结局就是开始,文章的最后来到了存在主义门前。
  存在主义追求绝对自由,终极解放。呈现疏离与荒谬,反叛传统与习惯。只有对一切尘世存在的悲惨、无意义彻底确信,才有可能透视出一种从废墟中升起的通向拯救王国的远景。而幻灭、荒谬、无望、虚无的"废墟"感,就是一种赎救的过程,恰如完美爱情来临之前的阵痛。   
  完美爱情存在与否并不是真正的问题。人所需要的是去重新发现自己。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意思就是人首先存在着,在这世界上遭受各种波折,而后才能界定他自己---这就是人的觉醒历程。
 昵称: 可可 
  这篇文章好,但太长。好的文章应深刻而精辟。象鲁迅的文章。
我相信爱情的存在,不带任何附丽的。
其实在这个世上,谁生来就有一切?有的话也不是自已的,是自已父母的。可爱是只要有生命就有爱。而爱情是一种特殊的爱。经由爱,我们变得伟大,爱,并成为我们的奋斗动力。而这时也许会挫折分开也许会变成婚姻。可是。无论怎样,人是先有爱才有“附丽”的。而爱情是可以坚持到底的。社会越来越文明就是为这种生命的本源提供可能。
给爱情太多“附丽”,爱会累死,带太多附丽去寻找爱情,结果是会成为爱的失败者。
不要看伟人如何爱,伟人是不事事都成功的。如是,他也是生活在他哪个时代!
 昵称: 家 
  烦!一看就不耐烦了。男女都是用钱交流,用思想沟通,用智慧保存情感的新鲜度,用责任去承接时间,用习惯升华爱情。我爱实际,喜欢简单,珍惜长久的人情。
 昵称: 出城的女人 
  我认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但我觉得在关于好男人是好女人培养出来的观点上,想提醒一下,俗语说好材才能做栋梁,所以,好男儿才能被好女人培养成好男人。就像朽木不可雕一样,寻不到好男儿,千万不能乱培养。
 昵称: Emma 
  从内心说,写得很有料,不过太长了,应该是好文章。
 昵称: 政委 
  不会吧?大家都说的好文章,可有谁知道它究竟好在哪呢?从文学的角度还是现实的感触?好好的想一下,不要跟着别人的屁股走!
 昵称: 林儿 
  爱由一个笑容开始,用一个吻来成长,用一滴眼泪来结束。
 昵称: orange 
  爱情是无法进行到底的。爱情需要浪漫,浪漫就要有变化,有变化就会有许多种结局。你无法保证最后的结局是你想要的那一种。而婚姻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婚姻双方的本质不是爱情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合作就需要稳定,需要稳步向前发展。所以说,能够进行到底的是婚姻,而不是爱情。
 昵称: 阿成 
  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只是看,看着每一篇文章,感觉不错!
第二次来这里的时候,边看边想,有了一些感触,想法~
第三次来这里的时候,我很想跟贴,说出我的感受,可是我没有,我不善于和陌生人说话!
第四次里的时候,就是这次,我发贴了,原因是,很想认识你们,很想对你们说:真的不错!
我想以后会有第五次,第六次…………
我很喜欢这里!!
 昵称: 游客 
  好文章
 昵称: 城外的女孩 
  我从头到尾看完了,一篇有深度的好文章

我来发表文章评论或爱情观: 我的昵称:       

选张Cool照


人才招聘 | 征稿启事 | 经理人手记  | 信息反馈 | 在线调查  | 资费标准 | 如何入会

总部: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东路371号广州世贸中心大厦北塔27楼2706室(公司自购物业)
网络部: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翠华街20号1703-1705室(公司自购物业)
佛山部: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46号华辉大厦1501-18(公司租赁物业)
网站实名:大都市单身白领联谊会 版权: 广州市大嘟市联谊会有限公司
客服专线:020 - 87787878 87770448 87785208 (各5条线)
服务时间:每日早上 9:00 ---- 晚上 21:00 时 节假日照常服务
备案域名一:www.LoveInDDS.com 粤ICP备06073531-1号
备案域名二:www.Love020.com 粤ICP备06073531-2号
E-mail: DDS@LoveInDDS.com | DDS@Love020.com